竹雕,也称竹刻。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
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作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和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入清以后.随着整个微雕工艺的发展,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刨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料大小的限制,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竹雕器具的制作也因此更加方便灵活。
当代竹雕领域人才辈出,安徽徽州的洪建华先生便是一位竹雕奇才。他16岁起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从事竹刻至今,既秉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捉刀稳键、行刀刚劲、构思巧妙、古朴典雅、文风厚重;镂空雕刻,层次分明、枝叶灵动、人物逼真、形似神传。 为了更好地弘扬徽州文化,传承发展传统工艺,他创造了竹溪堂,成为徽派竹刻的代表名牌。2006年,他的传统竹刻“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故宫在征集当代艺术品的工作中极为谨慎,入选条件堪称苛刻,这是故宫博物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收藏当代竹刻艺术品。光明日报给予高度评价:“洪建华的艺术成就,在于使濒临绝迹的深浮雕竹刻技艺得以恢复,并再现明清风采。”
竹刻精致入微,需用心保养才能长久流传。
竹刻的保养,俗称“玩竹”,玩竹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修养,非俗者能得其中情趣。陈从周先生曾论及玩竹,“每日摩玩,古意渐出,刻件经数援手摩与藏之被窝之中,色近金黄。凡刻品在于爱之者,正造园与养园也。”竹刻最忌日晒、燥风洗刷,宜阴凉润和,手摩把玩,亦可用布套或收于匣中,得闲暇时再取把玩。若随置之,日久必蒙尘垢,失其润泽,枯燥乏神,若是开裂或遭虫蛀更为可叹。若要色泽古味,唯有经常用手把玩,以手汗肤脂润泽竹件,则能使之神采奕然,味古色润,似得天成。
竹雕在工艺美术品中只是一个小门类,在拍卖会上多归为工艺品杂项之列,但应该看到的是,虽然竹雕多为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风格独特,故历来为收藏者所珍爱。更由于中国的竹雕工艺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因之也成为国际收藏界的宠儿,由于以上的几项原因,竹雕器的市场价格近几年有不断攀升之势。目前为止,当代名家作品的行情都还不高,最高的拍卖成交价仅在30万元左右,因而,专家提醒收藏投资者们,在关注明清两代竹雕作品的同时,不妨把眼光投向当代名家作品,必将会有巨大的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