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生于徽州,长于徽州,自小汲取并秉持踏实做人的“徽骆驼”精神,勤勉敬业,关爱他人、回馈社会。多年来,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持公益、乐于公益、弘扬公益,在公益慈善的大道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印。
人生,始终行走在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

她的善举从2000年资助5个失学儿童开始,一帮就是15年。从面临辍学的孩童到孤寡无助的老人,她的善举让这些弱势群体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从家乡的大别山区到千里之外的天山南北,她的爱心温暖了无数弱势群体的心灵。接受过她资助的失学儿童、孤寡老人、贫困大学生、退伍老兵乃至边远山区等弱势群体纷纷说,她是仁爱的天使。
15年来,为公益慈善奔波,已深深融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她家乡的一名孩子,在很短时间内,父亲入狱、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出车祸身亡,这个孩子只有和目不识丁的奶奶相依为命。程华无意中听说了此事,主动担当起赡养奶奶、抚养孩子的责任。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爱,不仅让孩子的父亲安心服狱、让孩子的奶奶倍感温暖,而且让孩子树立了生活信心、看到了生命希望。孩子哭着对她说:“程阿姨,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2012年6月,当她了解到7岁男孩赵家乐身患重症,其父车祸身亡,爷爷、奶奶身体有疾,家庭重担全部压在孩子母亲杨丽丽身上,家庭因此举债几十万元时,她第一时间赶往赵家乐家进行捐赠、慰问。2013年6月,不仅为其送去了学习用品及食品,并捐款5000元解决其生活所急。2014年6月,当知道赵家乐小朋友的母亲在各界的帮助和指导下注册了“杨丽丽水饺”,在家带领5名女性创业时,她异常欣慰,向杨丽丽捐赠了冰箱及慰问金。程华说,输血莫若造血,当贫困的家庭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焕发了自食其力的“造血机能”,是爱心援助者最愿意听到的好消息。
每到“六一”儿童节,当万千儿童与父母快乐相伴时,她却牵挂着那些处于孤单与困难中的儿童。
2012年的“六一”,她在无为县福渡镇中心小学与孩子们欢乐相聚;2013年的“六一”,她在无为县泥汊镇长河村小学捐赠慰问;2014年“六一”,她先在无为县实验小学进行捐赠慰问,而后又不顾连日的奔波劳累,带领公司员工冒雨驱车赶往300公里外的大别山区岳西县石关乡象形小学,组织开展“牵手六一传承爱、公益助学岳西行”的爱心活动,给孩子们捎去节日的祝福。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付出,能给留守、流动儿童带去节日的温暖,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心与正能量。”程华常说:“即使再累,也会坚持带着这份爱心走下去,这是一份爱的承诺,不能失约。”
梦想,始终付诸于凝心聚力的洪流中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之中,凝聚成爱的洪流,去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体。这是程华的行动写照。
多年来,她在为儿童慈善事业奔走的同时,积极通过商会、联谊会、基金会、拍卖会等各种途径,将这份爱心辐射出去。
在芜湖市的“妇女节联谊会暨跨界合作平台启动仪式”上,在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丰盛生命、仁爱永续”感恩慈善拍卖会上,在“和谐徽韵”安徽青年在上海的大型公益联欢活动中,她都以自己的善行无声地诠释着公益慈善的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慈善的“爱心帮帮团”。
在她的感染带动下,她身边的很多的人士都纷纷加入奉献爱心的队伍,里面有她的家人、员工、老师,同学,还有合作伙伴。
她将慈善的火种传递,点旺,绵延。
2014年5月,程华组织员工参加中国狮子联会的金寨助学活动,对革命老区六安市金寨县的汤家镇门山小学进行了调研捐赠。通过活动,员工们深受感染。特别是当看到陈代辉(门山小学贫困生)家中一个上初中的姐姐严重发育不良,爸爸精神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妈妈离家出走,奶奶智障,家里全靠爷爷一人,五口之家挤在一张床上,能称之为家具的就是两口棺材时的凄凉场景,员工们深受触动,感觉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的确还有很多,他们表示将在程华的带领下一直坚持慈善帮扶,让爱心付出成为一种习惯。
追求,始终践行在无私奉献的旅程中

多年来,对于慈善的投入,程华总是倾囊相助;对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她总是竭尽所能予以支持推进。
2011年10月,她与安徽省团委、省青少年基金会一道远赴新疆开展援建慰问工作,往返上万公里的路程,看望了在新疆洛普县工作的安徽省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和在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二师和农六师的安徽籍志愿者,为他们赠送了电话卡、围巾等礼物,带去了家乡的温暖和问候。同期,他们一行还深入新疆皮山县考察调研,并对皮山县固玛镇希望小学进行了捐助。
2012年10月,她积极参加安徽省扶贫开发办与安徽省团委组织的“百企助百镇”活动,与15个乡镇成功对接,进行了首期15万元的对接帮扶。
2013年5月,她冒雨前往大别山区启动了岳西县“爱心影像室”的公益慈善项目。她向岳西15个乡镇捐赠了总价值15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和音箱等设备,在15个村级学校建立 “锦华爱心影像室”。她希望通过“锦华爱心影像室”的设立,能给大别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能欣赏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共享互联网上的师资力量和智慧。
2013年6月,她受邀参加了由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公益论坛;2013年12月,在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感恩慈善拍卖会上,她以21万元的价格拍下古琴一把,款项用于慈善事业,古琴用于国学文化传播;2014年9月,在中秋感恩慈善茶会,程华又捐赠了珍藏多年的“徽州木雕金丝楠木插屏”一件,用于“长者关怀”项目。
她的善心善行,赢得了诸多肯定,先后被安徽团省委,芜湖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明办,芜湖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市青年国际商会、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单位”、“优秀会员”、“爱心奖”等多项荣誉。
大爱,始终融入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

多年来,程华不仅热心公益慈善,还积极投身于中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以创立公益性国学文化传播中心——“锦雅轩”为载体,弘扬国学文化。
“锦雅轩”创办以来,以品牌为依托,通过免费开放、举办艺术作品展览和国学大讲堂,组织文化艺术沙龙,开课讲学等多渠道推广、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
2014年10月,“锦雅轩”以香道为核心,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其中,邀请沉香研究专家吴清教授为广大香道爱好者主讲香道课;同年12月,她将每周六确定为“锦雅轩”的“儿童国学书法公益活动日”,免费开放。聘请著名书法老师教孩子们习练毛笔,以一个个大字开启小朋友们的人生书法篇章;同月28日,她又邀请专家开设公益古琴课,以琴正心,以茶观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12年以来,她已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支持“锦雅轩”的国学公益活动,邀请了众多大师对国学,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进行了宣传推广,这其中就有她的恩师书画篆印大家韩天衡先生,陶瓷界学院派领军人物李菊生先生等。特别是针对少年儿童,通过免费开班,从书法、印画、茶道、香道、琴艺等这些国粹入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对祖国的未来进行着全方位的国学讲解与传承,让广大少年儿童接受了良好的国学启蒙,这必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良好作用。
作为中国优秀青年代表,程华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统帕蒂尔阁下的亲自接见。作为安徽省优秀青联常委,她受到“安徽省青年报”杰出人物栏目专访。作为优秀企业家,她获得了第十六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作为青年创业者:人生,始终行走在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追求,始终践行在无私奉献的旅程中;大爱,始终融入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的她,被中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安徽商报、安徽省青年报、芜湖日报、金周刊等多家媒体均报道了她的创业经历和感人事迹。

目前,程华还兼任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安徽省妇联第十二届执委,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徽商研究院常务理事,芜湖市政协委员,芜湖安庆商会会长,芜湖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慈善,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正是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同,鼓励她为理想不断付出。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在做大做强自身企业的同时,程华倾力践行公益慈善,坚持在这条路上跋涉奉献。她身上所展现的爱心、智慧和责任正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
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思报国之志,常存中华之魂,发扬光大‘徽骆驼’的实干精神。
“以文化复兴中华之路,用国学传递中国梦想”。前路虽漫漫,而程华却义无反顾,乐于担当,做个优秀的行业领跑者。